那些载入史册的贺州特产,你知道几个?

16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8 16:51:20    

贺州大桂山森林

地处岭南的贺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奇珍异品,光怪陆离。其中的一些特产因为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被载入史册。

林黛玉的化身―——贺州绛草

紫绛草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他的散文名篇《吴都赋》中有词句为“纶组紫绛”,按照《康熙字典》引用东晋学者们在《文选集注》中对“紫绛”的解释:“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食。”紫绛其实就是一种产自贺州(古称临贺郡)的草,这种草的某一部份或叶、或根、或花、或果应为紫色。而且,由于这种草的紫色惹人喜爱,人们在它尚未开花的时候就采集起来做成染料,用于加工食物。左思所描绘的吴国都城是指三国时吴国都城建业城,这座城市现在叫南京,在清代则叫做金陵。

林黛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事件其背景主要发生在金陵城,他书中塑造的十三位女性主人公被称作是金陵十三钗。作为文学高手,曹雪芹会尽量让小说中的人物具备故事发生地的文化特质。其中的林黛玉被称为绛珠仙子,曹雪芹在开篇中就说她是由绛珠草幻化而来。这其中的绛珠草其实就是引用了左思在《吴都赋》中所描绘的金陵人从贺州移种的绛草。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说天下闻名的林黛玉小姐,原来是幻自于贺州的一株草。

唐代最珍贵的笔跗——临贺石班

笔跗是指毛笔杆下端栽毛的部分,也称笔碗、笔毛腔等。从汉代开始,天子用的毛笔其笔跗使用玉石来制作,有的还会在笔跗上镶嵌宝石,所以后来的人们又称用玉质做的笔跗为宝跗。发展到了唐代,毛笔除用作书写工具外,还被用来插在头发上以表示主人公的文雅气质,或者用来把玩。对于后两种用途的毛笔尤其讲究笔的装饰性和珍贵性,所以这两种毛笔普遍使用宝跗。在唐代,全国最为珍贵的两种宝跗是“太白麦穗”和产自贺州的“临贺石班”。

段成式

记录“临贺石班”的人是晚唐著名的志怪小说家段成式。他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的重要文学家。其书《酉阳杂俎》分类记载各种异事方物,同时,还辑录了南北朝和唐代的若干史料,为研究六朝至唐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富科学价值。他在《寄余知古秀才散卓笔十管软健笔十管书》中说:“跗则太白麦穗、临贺石班。”意思是说,放眼天下,笔跗之中以太白麦穗和临贺石班这两种最好。他在另一篇文章《寄温飞卿葫芦管笔往复书》中又说:“方知绿沈赤管,过於浅俗。求太白麦穗,获临贺石班,盖可为副也。”因为段成式要在这篇文章中向友人推荐葫芦管笔,他于是就用王羲之雅爱的绿沈赤管笔和在当时知名的临贺石班笔来给葫芦管笔作衬托。但即使这样,他仍然认为以临贺石班为跗的毛笔要超过绿沈赤管笔。

用贺州黄腊石制成的汉代玉镯.覃艳供图

因为临贺石班这种宝跗是用贺州的一种宝石做成的,而贺州所产宝石中的腊石因色彩丰富、玉化程度高、质地坚密而最为知名。所以,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临贺石班”实际就是一种以贺州腊石制成的笔跗。

世界最大的竹子―——临贺竹

历史上,贺州曾有一种世界上最大竹子,叫临贺竹。这种竹子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大。一般地,其竿都可以粗到十围。晋代戴凯在《竹经》中说“临贺竹其杆之大,至有十抱。”通常,一围等于一个人的高度。

临贺竹

如果按照人均高度1.6米计算,临贺竹的竹竿周长应在16米左右,其直径约为2米。而南朝人盛宏之在《荆州记》中所记载的临贺竹则是更加的巨大。他说,在临贺岭即今桂岭山中曾有二株大竹,其竹杆之粗高达数十围。风吹竹冠,数十里外可以听到箫箫声。两株竹子的枝条还将一块宽约130亩的石头扫得干干净净。或许是由于人们不断地对大竹进行砍伐,到了宋代,临贺竹开始变小。

临贺竹

宋代史籍《太平寰宇记》说:“大竹出贺县东山,其节大者受一斛,小者数升。”也就是说,宋代时人们能见到的临贺竹,一节竹杆大的能容下100斤粮米,小的则只能容下几斤。到了明代,临贺竹这一物种仍有保留。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临贺竹,其杆之大,至有十抱,较之龙公竹更奇,出临贺。”致清代,临贺竹已经绝迹,《平乐府志》卷二十五·物产八·大竹中记载:“交广有竹,节长二丈,其围一、二尺者。”这时候,在贺州能见到的大竹已经不是临贺竹,而是从广东罗浮山传来的龙公竹。因为龙公竹的特点是竹节特长,动辄一、二丈。龙公竹在《农政全书中》也有记载:“龙公竹出自罗浮山,其径大七尺许,节长丈二,叶若芭蕉。”

北宋贡品―——黎母汁

黎母

在宋代史学家乐史的著作《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五·贺州中有这样的记载:“黎母汁二瓶, 开宝四年,准宣旨进。”这就是说,在北宋初期,贺州特产黎母汁经宋太祖赵匡胤御批,成为供用宫廷的御用贡品。黎母亦称“黎朦”、“黎朦子”。是一种果实相对较小的柠檬,它外形象橘而味道极酸。柠檬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都极高,有“宜好子”之称。它富含的柠檬酸,具有抗菌,提高免疫力,协助骨胶原生成等多种功效。中医学还认为柠檬酸有益于孕妇安胎助孕。因此,这种能养肝和胃的黎母汁,对孕妇尤其具有诱惑力,两广地区的中医著述《粤语》记载:“柠檬,宜母子,味极酸,孕妇肝虚嗜之,故曰宜母。”就是说怀孕妇女可以放置一些柠檬在床边,早上起来嗅一嗅,有消除晨吐的效应。当时皇宫后妃怀孕不安,食不良,尤其需要宜母水(黎母汁)下气和胃。

柠檬茶

宋代,黎朦子在整个岭南广有种植。其时,岭南人不擅长酿制米醋,于是就榨取黎朦子的果汁或者将果实渍制成果哺作为调味品。用这种果汁调成酸甜可口的饮料,夏天可以解暑,两广人也称这种果汁为解渴水。元人吴莱对黎母汁延至今日的效用作了明确记载,其《渊颖集》卷二有一首诗说:“广州园官进渴水,天风夏热宜蒙子。”这种渴水即今人所称之解渴水,也即是以柠檬泡制的柠檬茶。对这种柠檬茶,作者还给予了高度评价:“百花酝作甘露浆,南国烹成赤龙髓。……酒客心情辟酒兵,茶僧手段侵茶品。阿瞒口酸那得梅,茂陵肺消谁赐桮。液夺胡酥有气味,波凝海椹无尘埃。向来暑殿评汤物,沉木紫苏闻第一。”说的是这柠檬水之好连曹操(阿瞒)、汉武帝(茂陵)都无法得到,而域外之物无论西胡的还是南洋的也都难以比拟,因此,柠檬水可谓元代天下第一解暑剂。对吴莱的说法,400年之后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做了佐证:“元时,于广州荔枝湾作御果园,栽种果木树,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看来到明代时期,吴莱所言的渴水已经是两广地区人们的特制饮料了。

岭南黎朦

柠檬是柑橘类中最不耐寒的种类之一,适宜于冬季较暖、夏季不酷热、气温较平稳的地方种植,是地道的岭南特产。而在整个岭南黎朦汁中以贺州所产最佳,再加上岭南贡品经贺州古道北运也特别方便,于是贺州的这种果汁就顺理成章地挤身贡品之列了。

注: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绛,今之紫草,未花时采。”

②《西京杂记》:“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音夫)”。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汉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今多言宝跗,盖出《西京杂记》。”

③④《寄余知古秀才散卓笔十管软健笔十管书》、《寄温飞卿葫芦管笔往复书》两篇文章均记录在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卷二下.笔谱之中。

⑤《桂海虞衡志》“黎朦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清代杭世骏《黎朦》诗:“粤稽《桂海志》,是物为黎朦。”

⑥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檬子》:“黎檬子,一名宜母子,似橙而小,二三月熟,黄色,味极酸,孕妇肝虚,嗜之,故曰宜母。”

⑦《岭外代答·花木·百子》“宜母果似橘而酸,醃食甚下气和胃,妇人怀姙不安食之,良甚,有宜母之名,又名宜母子,制以为浆,甘酸辟暑,名解渴水。”

⑧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百子》:“黎朦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或云自南蕃来,番禺人多不用醯(醋),专以此物调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盐渍,暴乾收食之。”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