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简介,快来看看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2:01:56    

崇信县简介

崇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资源丰富,曾是先周、先秦发祥地之一。周人的先祖公刘定居芮鞫,发展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筑崇信城,取“尊崇信任”之意,崇信之名始见于史册。

崇信县位于平凉市东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市接壤,北连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气候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

崇信旅游资源富集,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龙泉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唐帽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闻名遐迩的华夏古槐王、佛教圣树娑罗树、奇特罕见的三异柏等旅游景点20余处。公刘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唐朝军旅文化特色鲜明,关陇民俗文化别具一格,龙文化有根可寻,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成风景,独具一格,具有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是平凉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

点法

点法是流传在崇信县黄花、新窑一带,每年端午节前后,山里的放羊娃就早早上山,从杨柳树上砍下树干和枝条,选用一根粗壮的木头做芯子,栽于选好的高山卯上,将其它树枝树干依次围绕中心,垒成宝塔状,塔高大约一米多高,当地人把这就叫法。

在法的正前方插上三柱香,然后点燃树枝,熏熏火焰迎风燃烧。村民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做游戏,时常会有吹唢呐的人吹起欢快的曲子,村民们的歌声、笑声、唢呐声传遍高山卯的沟沟叉叉,打破了以往的寂静,场面热闹非凡,当地人把这项活动就叫点法。

其意义是人们祈求天公作美,给大地普降甘露,滋润万物,牧草丰盛,牛羊可以吃的膘肥体壮。

 点灯背猴

背猴是普遍流行于崇信的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寓意深厚。

每年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都要按照风俗习惯点猴灯。提前两三天做灯,将准备好的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加水柔和成团,捏成形状各异的面灯,有猪头、麦草垛等,面灯的数量与家族长者的年龄数相同。然后中间捏成一个一尺多高的面猴灯。每盏灯的灯芯是用火柴做芯棉花缠绕而成,点燃时加好清油即可。元宵节夜晚,人们将所有捏好的猴灯摆放在院子中间的方桌上。方桌分为三层,最上端放置的是猴灯,中间一层放置的是一些大灯,最下方放置的是小灯。夜幕降临时点亮所有的灯,女婿抢猴灯,众人抢小灯,若别人抢走猴灯,女婿要用更多的小灯去换。点灯当晚,东家一般都邀请村上的社火队表演助兴,并且燃放烟花,营造节日气氛。第二天新婚夫妇背猴回家,擀成面卷吃掉,预示着早生贵子,这就是背猴。

  娶“黑媳妇”

娶“黑媳妇”是流传于崇信县北塬黄寨乡、柏树乡一带的风俗习惯,有上百年的历史。

古时,北塬一带经常有土匪、强盗出没,专抢迎亲人家的财物及新媳妇。当地人们为了躲避土匪强盗,迎亲队伍避免被人瞧见,选择晚上赶路。久而久之,娶黑媳妇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至今,这种风俗习惯任然有人在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的空前发达,娶“黑媳妇”这一民间风俗逐渐被人们遗弃,濒危状况令人担忧。急需保护,使这一古老习俗得以延续。

山水龙泉,养生崇信。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