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维多利亚公园,就要从原天津英租界说起。英租界是英国设在天津的专管租界。它是当时天津九国租界中设立最早、发展最繁荣的租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期,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兵临北京城下。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1860年12月,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依据《北京条约》中“准许英国侨民在通商口岸租地赁屋”规定(并没有规定设立租界),照会直隶总督恒福,强令划出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后来不断扩展,形成东临海河,北面沿宝土徒道(现营口道)与天津法租界毗邻,西到海光寺大道(现西康路),南沿马场道到佟楼。原维多利亚公园位于当时的英租界,东面为维多利亚道,又称中街(今解放北路),南面为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西面为海大道(今大沽北路)。1863年,利顺德大饭店选址在英租界维多利亚道开建。随着利顺德大饭店开业,当时的达官显贵便经常来此宴请聚会,但门前不远处的臭水坑实在是有碍观瞻。1886年,为改善环境,英国工部局遂将水坑填平建成了公园。1887年6月21日,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诞辰50周年之日公园正式开放。因地处维多利亚道,又有纪念日的意义,公园被命名为“维多利亚公园”,又称“英国公园”。公园整体呈四方形,设计上以英国传统园林风格为基础并吸收了中式园林造园技巧,花坛、草坪、长椅的摆放均呈现出规则的特点,在公园中心位置则建造了一座中式六角凉亭。公园四角开门,早期公园里常有马术表演、动物展出和露天音乐会等活动。
1890年5月,英国工部局在花园北侧建成的一座欧洲古典风格城堡建筑,即“戈登堂”。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日本人将从海光寺掠夺的一口大钟(该钟为海光寺大钟。光绪四年(1878年)是德国铸造,重13000斤,三年后运抵天津。李鸿章认为海光寺是康熙和乾隆皇帝驾临之地,遂把此钟悬于海光寺,并命机器局技师在钟上刻了全文《金刚经》。)转送给英租界工部局,作为消防警钟悬于维多利亚花园。1919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英租界工部局在消防警钟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约5米高的欧战胜利纪念碑,遂将大钟归还海光寺。1930年,此钟又被移至南开大学内,成为南开大学的校钟。1937年7月,日军炮轰南开并派兵纵火烧毁了校园,大钟遭此劫难,自此失去踪迹。
1942年,公园南侧的咪哆士道改名为“南楼街”,公园也改名成了“南楼公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名为“中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原纪念碑被拆除,公园定名为“解放北园”。因当时的天津市政府大楼坐落于此(原戈登堂旧址),人们习惯称之为“市府花园”。如今的解放北园,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维多利亚公园的大体格局,环境优美,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