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风古灶游玩攻略(南风古灶丨穿越时空的繁华)

14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11 20:28:34    

春日上午的石湾,阳光静静倾洒着。

佛山地铁二号线的开通,让和平路、高庙路、公仔街等几个街道明显更加热闹起来。很难想象,紧挨着这些人流攒动的街头,持续五百年窑火旺盛的南风古灶便坐落于此。

五百年的光阴似乎仅仅只是隔着一扇门,当你从门外跨入门内,那些逝去的时光,似乎都在这一瞬间被扭转。

城市街头的喧嚣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窑前广场听得见的鸽子“咕咕”声和“啪啪”扇翅声。仿佛那些早已湮灭的漫长岁月,也正随着这声音,渐渐苏醒过来……

穿越时空的薪火

南风古灶位于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高庙路,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南风灶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依山而建,现长37.8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故民间称之为“龙窑”。

古时石湾人称“窑”为“灶”,又因其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所以叫“南风灶”。

高灶,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数百年来多次修缮,现全长32米,高灶的结构和操作方法与南风灶是一致,传说与南风灶为龙凤灶。

“高灶”的称呼是因为这条窑建在高庙的后面,窑主希望它能承接高庙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为“高灶”。

石湾制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代。石湾陶瓷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和”佛山钧”。

入清以后,石湾陶器才逐渐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公仔”开始声名远扬。因此石湾曾赢得“南国陶都”“石湾瓦、甲天下”“小金山”的赞誉。据记载,明清时期石湾这个2.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就有107条龙窑。

鸦片战争之后,石湾陶业日渐衰落,特别是日军封锁赖以生存的东平水道之后,一蹶不振。

解放后,龙窑重获“新生”,1958年前后重建新建龙窑20多座。1973年全行业推广先进的隧道窑,龙窑大部分被淘汰。南风灶和南风灶是佛山仅剩的三条龙窑中的两条。

目前,每月的特定日子,南风古灶两条龙窑都会进行烧制。烧窑分为几个环节:装窑、烧窑、开窑。要烧出上等陶品,温度、时间、速度的把控缺一不可,石湾人把烧窑煅制的过程称为“过火山”,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天气变化温度高低冷却出窑了。据说一次烧窑会消耗掉几百吨柴火。

明砖清瓦 人间烟火

明清古建筑群,是挨着南风灶和高灶一带的明清时代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岭南民俗文化建筑特色,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遗产,至今保存完好。

这些古旧的砖墙、落寞的条石、散乱的绿色……在冬日的阳光下犹如一位百岁老人般静默无言。

当你沿着林荫小道行走时,就会发现有很多古香古色的陶瓷工艺品在店铺里售卖,那些匠人劳作的画面又似乎浮现出来…..

据了解,这里设立了国际艺术家村,多名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长期停留在此生活、创作。

南风古灶主体建筑后面,还有两个文物保护单位–高庙和林家厅。

高庙,高庙始建于清代,又名“福善祠”,祀北极镇天真武大帝,与佛山祖庙(灵应祠)“并昭显赫”。庙内藏有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朝重修福善祠碑记共12通之多,是石湾镇历史发展的物证。后因被火焚毁,现只保留其偏厅。

林家厅,建于明代。初为林氏家庙。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林绍光(嘉庆丙辰进士),林龙光(乾隆壬子乡试举人),林缙光(嘉庆戊辰乡试举人)兄弟三人将家庙改作居室,称为林家厅。深三进,相同小院,楼阁厢房等,是颇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也是少有的将家庙改成居室的事例。

古灶榕风:参天巨榕 盘壁而立

马槽瀑布:南风古灶景区有一个“用千年文物垒起来的景点”——马槽瀑布。

镇牛井

无地生根:无地生根 生长在楼顶的榕树

从薪火传承的古灶到曲径通幽的明清街道,南风古灶景区内,还汇聚了山公微雕、古作车拉坯、拍大缸、打草鞋等传统工艺精华,集合了舞狮、武术、粤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粹。

此行仅仅是南风古灶惊鸿一瞥,趁着闲暇时光,可以前往一探究竟,在移步换景之间,体会丰富的古建、陶瓷文化。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