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杜公祠、山西太原晋祠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8:17:41    

祠,是纪念祖先或贤人的厅堂之地。西安南郊少陵塬上,有闻名遐迩的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杜公祠。”这位诗圣、贤人,活着的时候,虽然曾经也官做到工部郎,但是最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记》,病死在异地他乡。后人为他建起了“杜公祠”,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贤人、诗人。


杜公祠明朝嘉庆年(1526年)建成。历代文人墨客、名流学士纷纷踏足到此凭吊和题字题咏。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诗描写“杜公祠”景况“城南工部祠,唯有野花存。冷落烟遗径,萧条鸟落门。”还是同样的“杜公祠”,己是长满杂草野花,见不到拜访者的足迹,萧条的门庭只有鸟雀的光顾了。这个时期 ,贤人,诗人的祠,已经破敗不堪了。前段时间,去游了趟“杜公祠”,那里已是厅院布满花草,房舍翻修一新,坡上的窑加固了,除了展出杜甫的生平和部分诗作,有不少当今名士的许多題咏。他们趁“到此一游”的机会,大伙便都跟着进了“祠”,享受被纪念的滋味。

杜公祠

祠,在华夏大地,处处可见,也形式各异。可能最有意思的祠,当属山西太原的晋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那里是晋水的发源地。所以,这座祠是唯独建在水面上的祠。祠内清水环绕,殿堂下面的水中,鱼儿成群游走,泉水终年清澈见底。哪里可以见到这样的祠!可谓奇观。大约三千年前,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是历史上西周時期周武王的第二个儿子,被封王在此地,号称“唐”。这也是华夏民族常常称自己是“唐人”,“唐”最早出现地。在世界各地都有华侨的分布,但凡有华侨的地方,就会有“唐人街”,找到“唐人街”,就会找到与你肤色相同,操着中文的同胞。“唐”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祖源的移动词。后来,唐叔虞叫子爕的儿子,依晋水改国号晋国。唐叔虞的祠堂,也叫了晋祠。

晋祠形成規模的确切时间,是在北宋天圣(1023~1032年),早己作故的唐叔虞被封为汾东王。没有给汾东王建造大型宫殿。宋人却给他的母亲邑姜立了彩塑盖了殿堂。晋祠既没有供俸唐叔虞,也没有供俸晋王子㸉,而是他们父子的亲人。今天,被称为圣母的圣母殿,是晋祠内最宏伟最气派的宫殿。

晋祠

更有意思的,在晋水的源头,建有“水母殿”,殿内有水母座像,水母是坐在水缸上。水缸的另一名称叫“瓮”。晋祠是在叫悬瓮山下座落的。清澈的泉水从水母坐着的瓮下不断流出。相传,晋祠北边有村之女柳氏,嫁于当年叫古唐村(即晋祠)为媳。可见晋祠当年就是居家人家的家祠。柳氏嫁到古唐村家遭婆母虐待,整日担水回家不歇。某日某次路遇一位白衣大士向她索要水饮马,柳氏懿行善举,欣然允之:但水会少了,心知必遭虐待,为此甘愿接受。饮毕,白衣大士送马鞭一支,以作答谢。告诉柳氏,将此马鞭插入水缸,需水时,提起马鞭,水即可上升。柳氏回家后,照吩跗试之,果然灵验,柳氏从此也就不用辛苦地挑水了。一日婆母生疑,见此缸口有马鞭挂在缸内,便愤然抽起提起,水缸内的水溢泻流出不止。柳氏回家后,见此状大惊失色,情急之际,用坐垫蒙在缸口,自己坐在上面,压住坐垫。水从垫下溢出,避免酿成大祸。由此,也就有了晋祠中,千年传诵的精彩故事一一一“柳氏坐瓮,饮马抽鞭”。晋祠里有“圣水母殿”,这里是晋水的源头,有十多孔泉穴,终年水流不竭。唐朝大诗人李白《咏晋祠》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麟沙草绿”。


晋祠,这里有国家级的文物,那就是立于院内宝翰亭中的一幢石碑。碑高1、95米、宽1、2米,厚约0、27米,方座螭首额式,书写飞白体字“貞覌廿年正月廿六曰”,由历史上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自撰写的《晋祠之铭並序》,全文一千二百零三个字,以行书体,字迹雄奇,洒脱飞逸,挺拔劲秀。纵观中外古今,李世民是第一位以皇帝身份,为祠写文的人。也是继临潼汤泉宫撰文《温泉铭》之后,再次向世人展示一位作皇帝的非凡卓尔的才华和深䆳的思想理念的宏篇大作。


《晋祠之铭並序》前篇,太宗李世民是这样描写晋祠的“岂如罗浮之島,”像仙岛样,留给人的印象如“拨岭南迁”,成“舞阳而之居无当资”也。可见那时是没有什么“宫”或“殿”的。“故知灵岳”般“标秀”。“托神威而为牢固”,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周围“加以飞泉涌砌”形成“激石飞湍”的景象。表现出来“方园之成像”,像征着“圣贤之屈伸”的品德。这些“日注无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傾不溢,同上德之春留“冬镜”般清澈;“阳岩引溜”处“冬结春苔”矣。“那是“非疏靭之可方,”更况乎“岂瀑布之可能似”也。太宗李世民为“统一”、“六合”;抗缷外患,长年征战不休。他感到自己像那晋水,“日注无穷”,方得“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德之春,”才使得“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人要有能屈能伸的品行。


《晋祠之铭並序》后篇中太宗李世民认为“至如泾浊渭清”但是“岁岁同流”;而且“碧海”和“黄河”时时都在发生着变化。纵然有“括地之纪,横天之源”的本亊,“不能泽其常”,也莫想“殊其操”,让事物“常”,“泽”,改变自然規律那是不可能的。


太宗李世民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总结道“落月低于桂莲,流星起于珠树”。更值得深思的是“若夫崇百丈,蔽曰方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世人向前的路长着呢!但是,“霞无机而散绵,峰非而开莲。”太宗李世民告诉世人成就事业都是众人鼎力相助的结果。《晋祠之铭並序》,太宗李世民很谦虚地说“岂若髙唐之庙,空星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这才“式刊芳烈,乃作铭云”。所以,《晋祠之铭並序》的碑文阴面,特为长年追随太宗皇帝的功臣长孙无忌、萧㙖、李勣、张亮,李道京、楊师道、马周七位重臣留有官衔和签名。这也是碑文样式中稀有的。


《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冬天,新罗王贞德派遣唐使朝拜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将《晋祠之铭並序》的拓片,以国礼之品予以赠送。


西方的一位哲人这样说:君王们犯了错误,整个整个的民族都要为他补过。和这一样,伟大人物的谬误,会把有害的影响传播于整个世纪,甚至于到好几个世纪,并且这种谬误还会成长、繁殖,最后变质为怪诞不经。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