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京口区最好的5大古镇,天下第一江山古韵悠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5 08:47:32    

江苏,镇江,京口区。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古运河以东,“十字黄金水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境内交汇,以“城市山林,大江风貌”闻名于世,有着“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1 儒里村

位于京口区姚桥镇。最具内涵和特色的江南传统村落,文化底蕴丰厚,有着江南传统村落的“儒家风范”。

儒里是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现住朱姓居民4400多人,近二百年里,从这里迁往大江南北及海外的朱氏子孙不下千余人口。原名“圩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圩里看到读书人如此之多,提笔写下“儒里”,取意: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里也 。

这里江南石板老街风貌显著,保存下来的众多明清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其马头墙、木格窗、砖石木雕有着精致的徽派建筑艺术特色,有著名的省市文保单位“儒里古建筑群”,号称“江南第一古祠”的朱祠驰名中外,是国内保存完好的“朱子祠”之一。


走进儒里村,可以感受江南乡村特有的清雅美好,石板小路旁古宅生辉,如同穿越时光。


2 葛村



位于京口区丁岗镇。葛村是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步入古老的村落巷弄,清水砖,空斗墙,黑色的小瓦,因为年代久远,有的老宅上已经长了草,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葛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大片,精美绝伦、古意盎然的明清古建筑,是研究当地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体。现保存有建于明清两代的解氏宗祠、榜眼门、大宅门、解朝东故居、更鼓楼等76处古建筑。


葛村的村民其实不姓“葛”姓“解”。南宋赵构南渡,一个名叫解寿辉的侍卫将军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到了镇江。因为老家葛村,为纪念故乡定名为葛村。

葛村的解氏宗祠值得寻访。位于村中心,主体建筑均为歇山式,坐北朝南,全部为砖木结构,庭院里为青石板铺路,主要殿堂屋内地面采用罗地砖平铺,建筑工艺极其考究。其正房有四进,由南向北,位置逐步升高,气势雄浑,为市级文保单位。


3 华山村

位于镇江市京口区姚桥镇,为第一批江苏省传统村落,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南朝乐府民歌《吴声歌曲》25首中的第一首是《华山畿》,相传是《梁祝》爱情悲歌的雏形。据考证,“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天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榜上有名。

华山村千年古银杏树,高耸云天,尤其令人瞩目。树下的文保碑上刻着:华山古银杏树种植于南北朝时期,高38.8米,胸径1.86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与古银杏树相伴的就是张王庙,根据中华文化传统,树庙同源,张王庙前现在还有御赐的“无字碑”。始建于公元153年南朝梁武帝四年。张王庙里供奉的张大帝菩萨姓张名渤,是大禹王左右的大将,因他治水有功而为后人纪念,千古拜颂。

古村落里龙脊街、迎嘉门、奈何桥,那些满带历史的遗存,值得寻访。如今,走在古村落里,古朴自然的村落里,古韵、古风扑面而来,那些久远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让人如同穿越时光。


4 兴隆村

姚桥镇兴隆村,以拥有古建筑“敦睦堂”而闻名遐迩。

敦睦堂是张氏的祠堂,传说是汉朝张良后裔张贺于嘉靖年间到此定居后所建。在门前的匾额上刻有“光前裕后”石刻。进入第一进,抬头往上看,可见张玉书所书的“義門”牌匾。史料记载,张玉书曾任兵部及礼部尚书,并参与《明史》、《康熙字典》的编写,辞官退隐后曾居住在此。


5 孙家村

位于丁岗镇西侧。这里因为吴国铸铜遗址而闻名遐迩。

孙家村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由台地和环壕组成。整体布局独特,外侧有环壕,紧邻环壕内有环形土垄,被土垄环绕的范围内下部为大平台,大平台上堆筑较多有道路相连的土台,土台之间形成坑。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包括较多小铜器及陶范、铜渣等物品,还发现了窑遗迹,地层中有大量红烧土、木灰,并见有炉壁、抹泥烧结墙面。遗迹和遗物为推测该遗址是青铜器冶铸遗址提供了依据。

考古发现冶铸有关遗迹遗物,说明孙家村遗址极有可能是当时吴国“国家级”的青铜兵器冶铸“工厂”。春秋时期,吴楚越战事不断,兵器需求量非常大,2500多年前的战场上,有部分兵器可能就来自这里。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