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2座著名的涂山简介

24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11 20:37:23    

涂山是中国上古历史里的名山,很多人只知道与大禹有关的那座涂山,却不知道大西南也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涂山。


1)大禹涂山

涂山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的氏族,最早见于文献《尚书·皋陶谟》和《楚辞·天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尚书·皋陶谟》;“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楚辞·天问》。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有涂山氏祖庙。

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娶涂山氏族一女子,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涂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相传早在4000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于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安徽涂山

涂山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怀远县志》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山体近似圆形,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338.7米,周23公里,为全县最高点。由混合花岗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自然景观有卧仙石、旷览石、台桑石、候人石、安邦定国石、青龙白虎石、圣泉、灵泉、白狐洞等50余处;为淮上游览胜地。在当地也是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也是水灾时淹不到的地方。


2)云南堂琅山

涂山在全国不止一处。云南不但有涂山,还有涂水。

发源于云南嵩明的牛栏江,流经古堂琅(东川、会泽、巧家)的地界,被称为堂琅江,也就是堂琅水。堂琅水也称为妥鲁水,读快了就是“涂水”。同理,云南巧家的堂琅山也可以称为涂山。堂琅是彝语“托落”的意思,“落”就是村落,实际上也是古汉语。“托落”就是因为水患,把村落建在高处的意思。

《汉书·地理志》牧靡县: “南山腊谷,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绳,过郡二,行千二十里。”南山腊谷即今云南省嵩明县小街镇一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涂水 ﹞出建宁郡之牧靡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 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口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 ,啄牧靡以解毒也。”(牧靡即云南嵩明及寻甸)

云南会泽是古堂琅核心区,除了铜矿名闻全国外,水患也是非常有名的。从“会泽”二字就可以看出来。

不管是云南的堂琅山,还是安徽的涂山,都是因为水患,在山丘上建村落的意思。大禹为“西羌夷人”,大禹妻子的部落属于淮夷,都是古夷人,有夷语地名也不足为奇。

涂山就是托落山


易谋远先生说笃慕时的大洪水是杜宇时的蜀地洪水,这一条是不对的。这个洪水就是会泽(堂琅)的水患。会泽至今还会因为大雨导致水淹农田村庄的事。大禹时水患重,老百姓住涂山上;笃慕时水患重,老百姓也住涂山上。有一年会泽一带下雨比较多,造成的水患比较严重,笃慕带着受灾群众顺牛栏江上游迁徙。不管是堂狼山(涂山),还是会泽,都与水患有关。笃慕时的水患不是杜宇时的蜀地水患,是云南会泽的水患。


安徽这个涂山的由来与云南堂琅山是一样的,都是老百姓为避水患,把村子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五帝时期,中原很多部族都把村落建在高处,形成了商丘、帝丘、青丘、轩辕之丘、昆仑丘等等地名。鲧为中国城建的始祖,他治水就是把村子建在丘上。他儿子大禹反过来,以疏浚江河为主。大禹治水后,老百姓终于可以在平原上修建村落,平安生活了。

常璩《华阳国志》里说云南堂琅山是因为山里螳螂多,是因为他不懂彝语。螳螂在彝语里叫稀里嗦啰嫫。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