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有一座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当地的牧民又将它俗称为“大庙”。
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万两,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因当年主持修建此庙的是当地贝子巴拉吉道尔吉,而且是建在贝子旗,寺庙因此而得名。
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圣地。它的规模,历来被称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声誉。
贝子庙的建筑朝向独特而别致,该庙“面东南、座西北”(南偏东31度)。这一朝向,打破中国传统建筑取正南的子午线方向,而尊从了游牧人居住的蒙古包门的朝向,它反映的是蒙古人的习俗,表现的则是地缘游牧文化。
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上来看,这也是十分合理与科学的选择。其好处是;既有利于抵御冬季西北寒风,又便于夏季东南凉爽空气的进入。而且又符合风水之说的“兑、艮”吉像(兑为泽、艮为山),寓意着“山泽通气”的祥瑞。这就是顺天时,应地利,自然方位的最佳选择。
贝子庙的建筑朝向,不仅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自然而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表现了蒙、汉民族历史文化水乳交融的独特魅力。
贝子庙的这一建筑朝向,甚至还影响到锡林浩特城市建筑朝向,进而形成了锡林浩特别具一格的城市规划特点,赋予了这座城市于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传,当年选择的庙址为一块吉祥宝地,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庙里喇麻最多时达1200多人。
当时,庙里的上层喇麻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但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开始逐渐衰败。
我们去的时候寺庙关门未能进去,但给力的云彩也给寺庙增添了壮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