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
1955年,改凉山彝族自治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1952年,析西昌专区置凉山彝族自治区,因境内大小凉山而得名。
凉山因群峰嵯峨,四时多寒而得名。
木里藏族自治县:
1955年,改木里藏族自治区为木里藏族自治县。
1953年,设木里藏族自治区,因境内木里寺而得名。
木里,藏语意为高而宽广美丽。
盐源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盐井卫置盐源县,因境内产盐而得名。
德昌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德昌设治局始置德昌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析西昌县置德昌设治局,以古德昌路为名。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并德平路、定昌路置德昌路,由二路各取一字为名。
会东县:
1952年,析会理县东部地区、巧家县部分地区设会东县,因由会理县东部析置而得名。
宁南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披沙设治局置宁南县,因位于清宁远府之南而得名。
普格县:
1952年,析西昌县置普格县。
普格,彝语原为日普基勒,简称为普基,谐音为普格,意为垭口下的草甸子。
布拖县:
1952年,析昭觉县置布拖县,因政府驻布拖坝子而得名。
布拖,为彝语布特谐音,意为长满了松树林之地。
金阳县:
1952年,析昭觉县置金阳县,因位于金沙江之北而得名。
昭觉县:
清宣统二年 (1910年) ,置昭觉县。
昭觉,为 彝语交脚谐音,意为 倾斜的坝子。
喜德县:
1952年,析西昌县、冕宁县置喜德县。
喜德,为彝语夕夺谐音,夕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一说喜德为境内喜夺拉达河谐音。
冕宁县:
清雍正六年 (1728年) ,改宁番卫置冕宁县,取境内冕山和宁番卫各一字为名。
越西县:
1959年,越巂县、普雄县合并置越西县,以越巂县为名,因巂为生僻字,故改为西。
民国三年(1914年),改越巂厅置越巂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越巂卫置越巂厅。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越巂卫,以古越巂郡为名。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巩都国地置越巂郡,取越过巂水置郡之意。
甘洛县:
1959年,改呷洛县为甘洛县。
1956年,析越嶲县置呷洛县。
甘,彝语意为一个家族居住之地,洛,彝语意为一条槽沟;一说甘洛、呷洛同为音译,呷,彝语为姓氏,意为呷姓氏人居住的地方,因呷为生僻字,故改为甘。
美姑县:
1952年,析昭觉县东北部地区置美姑县。
美姑,彝语意为地中心;一说因境内林木莫古村而得名,林木,彝语为姓氏,莫古,彝语意为亲热,美姑为莫古谐音,
雷波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雷波厅置雷波县。
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改雷波卫置雷波厅。
清雍正六年(1728年) ,改雷波长官司置雷波卫。
元至元十三年 (1276年) ,置雷波长官司,以境内雷番山为名。
雷波,为雷番谐音。
西昌市:
1979年,析西昌县城区及近郊置西昌市。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卫置西昌县,因旧名建昌,又地处川西,故名。
会理市:
2021年,改会理县设会理市。
民国二年(1913年),改会理州置会理县。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置会理州,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一说因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