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旅游,越寒冷越美丽。
哈尔滨是哪儿?
东北冷,是常识,而黑龙江省位于东北的东北,更冷。
北纬 45° 以北的哈尔滨,一年中将近半年的时间都是冬季。
铺天盖地的雪,真如李白诗中的“雪花大如席”所言,风裹挟着雪粒儿,行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得小心翼翼地弓身而行,满地的积雪被匆匆步履压成了溜滑的冰面。
整个哈尔滨犹如一个巨大的溜冰场,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屁股墩。
不过即使寒冷,哈尔滨也仍旧吸引着众多游客趋之若鹜。
到了冬天,哈尔滨变成了外地人爱去的旅行目的地。
就算再冷,也总忍不住从大街的小贩手上买回两三个冻梨和冻柿子,好奇地在它们还没化前,就在坚硬的冰壳上来上一口。
冰城里到处是异域风情
1898-1903年,在沙皇俄国的主导下,横跨中国东北至俄国的“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哈尔滨是铁路的中心枢纽。
此后的近百年里,随铁路涌入哈尔滨的国外侨民数以百万计,哈尔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洋气十足的国际化都市。
中央大街上凝固了哈尔滨的发家史。
这条位于道里区的大街最早形成于 1898 年,在 1900 年命名为“中国大街”。
这座城市因铁路而兴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了这个城市。规划中央大街时,哈尔滨还只有 2 万人,到 1923 年,这个数字就增长了 19 倍,达到 38 万人。
俄罗斯的文化风情,在哈尔滨的旧建筑上最为集中。
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赭红或墨绿的“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成排连栋的斜顶洋房、太阳岛上形状各异的欧式别墅、光滑的石子路,无不令人着迷。
在市中心著名的中央大街上,古希腊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建筑鳞次栉比,俨然如建筑博览会,置身其间会让人恍惚,仿佛已身居异国他乡。
1900年,哈尔滨出现了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洋行。1901年,哈尔滨就有了第一份俄文报纸《每日电讯》。1902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考布切夫电影院。
哈尔滨的中国人也开始学着洋人吃西餐喝牛奶。
说话都夹杂着俄语,列巴,格瓦斯这些外来词汇沿用至今。
而今天的哈尔滨成为东北旅游一枝花,这里有东北大地的苍茫辽阔,有冰雪世界的梦幻剔透,也有异域街道的浪漫风情。
哈尔滨玩什么?
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是真的有城堡,不是冰雕的观赏品,而是货真价实的城堡。
最初是在1907年,沙俄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它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不过如今已经不是教堂了。
现在是哈尔滨的建筑艺术馆,也是哈尔滨的地标。
雪中的索菲亚大教堂,无疑是最好看的。
中央大街
下雪的时候,要在中央大街走一走。
这里的白天与黑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情。
这条充满欧式建筑的街,融合了很多种建筑风格,很多建筑前面都会有自己的专属铭牌。
中央大街还有很多好吃的,在这里排队买马迭尔已经成了一种仪式感了。
冰雪大世界
票价并不便宜,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人造景点。
每年冬天在松花江上取冰,运到江北雕琢加工,来年春天又要费力气拆掉。
这个过程想想就知道会相当烧钱吧?
不过来了之后倒也不会太失望,虽然最耀眼的是外观,但其实重在体验和娱乐。
夜晚的灯光一开,是一种和索菲亚大教堂截然不同的梦幻。
哈尔滨吃什么?
既然来了东北,那么血肠白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之类的经典东北菜,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东北菜量之大,外地人两个人点三个菜根本吃不下。
除此之外,冰雪之国也有特色的‘冻’菜。
冻鱼、冻豆腐、冻菜、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大自然带给人的惊喜数不胜数,其中冻梨最为出挑。
白梨在户外冻得硬邦邦,色乌黑,管你是就着果皮上的冰慢慢啃,还是让水化掉冰壳,一口下去,冰甜软润的鲜汁总能在口腔爆裂,舒爽万分。
虽然其貌不扬,但吃一口就上瘾。
在哈尔滨还能吃到正宗的俄餐。
俄式酸黄瓜,格瓦斯、马迭尔…若要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俄餐,是最有诚意的选择。
即便不进西餐馆,大列巴夹红肠蘸苏波汤配啤酒,也很好吃。
别再猫冬了,趁着冬天去一次哈尔滨,吃着红肠喝着啤酒,看着窗外大雪纷飞。